安远欣山过火炼

  • 项目编号:
    4-Ⅹ-9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的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既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结晶,由于贴近民间群众生活,不仅流传于国内,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盛行。

“过火炼”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多人,甚至信教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表演的一项绝活。表演者也叫“红头道士”(“阳师”),表演时赤脚从长十二米,烧得通红的“火炼”上走过,脚底板却不会烫伤。更为神奇的是,在“红头道士”的带领下,一般的信教群众也可赤脚走过通红的“火炼”而安然无恙,带着强烈的神秘色彩。

历史渊源

“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逐渐构成了以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道教思想,东汉末年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元朝以后道教正式形成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流传至今。

正一派从第四代天师弦盛开始就一直定居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龙虎山,历代天师备受皇帝的推崇,并受加封,逐使龙虎山天师府的地位在道教中不断提高。历来正一派道士均须到天师府受录才成为正式道士,海内外道士以此为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天师府沿袭传统做法,开坛向海内外弟子授录,以满足广大信徒的夙愿。

“过火炼”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当时由于科学欠发达,老百姓经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虫损禾、干旱洪水、庄稼欠丰各种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安远各地的民间庙堂由庙会牵头,百姓募捐,举行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斋蘸法事,最长的叫“打万缘蘸”,时间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一天晚上进行“过火炼”表演,表演时祈求风调雨顺、驱瘟断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过火炼”是斋蘸法事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

主要内容与形式

“过火炼”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正一派红头道士(“阳师”)可成婚,非斋期可食酒肉,各地虽建有宫观,但不住宫观,散居城乡,在汉民族中有广泛的影响,信教群众甚广,无法确切估计。

“过火炼”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多人,甚至信教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表演的一种绝活。选好开阔的场地,在地上挖一条长12米、宽0.8米、深0.5米的沟。傍晚时分在沟底铺上柴草,柴草面上铺上360斤木炭,在沟的一端摆一张方桌,桌上安放神位、香炉并摆上贡品,在沟与方桌之间放一祭水盆,请好雪山符、化好祭水。准备工作做好后,点燃柴草将木炭烧至通红,人们用斗笠或风车(现在用电风扇)将火碳煽旺,形成一条12米长的“火炼”。表演者头戴道帽、身穿道服,“过火炼”前要做焚香、祭祀仪式,仪式开始由6名乐手(5名打击乐、1名唢呐)演奏道教音乐伴奏,做道场起告,建好神坛。在“火炼”两边各安放三道“雪山符”,并焚香祭拜,然后端来一碗“祭水”,口念“雪山咒”,右手拿令尺同时在碗内咒水,完毕口含碗中法水往“火炼”上喷去,冒出一股白烟,标志火已被“封”。随后表演者将双脚在盆中的祭水中浸一下,赤脚踩在通红的木炭上,只见表演者脚底下火星四溅,快步走过12米长的“火炼”。师傅过完后,徒弟也在“火炼”上快步走过。在未撤神坛之前,凡有斋戒清净、胆大心诚的信教群众,也可在师傅的带领下赤脚走过通红的“火炼”,有的还来回走几遍。表演结束后,师傅作法撤坛,解除雪山符,最后回叩祖师。撤坛后任何人不得再做表演,否则会发生意外。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